Kubernetes网络模型进阶
Underlay Network Model
什么是Underlay Network
底层网络 Underlay Network 顾名思义是指网络设备基础设施,如交换机,路由器, DWDM 使用网络介质将其链接成的物理网络拓扑,负责网络之间的数据包传输。
图:Underlay network topology
underlay network 可以是二层,也可以是三层;二层 underlay network 的典型例子是以太网 Ethernet,三层是 underlay network 的典型例子是互联网 Internet。
而工作与二层的技术是 vlan,工作在三层的技术是由 OSPF, BGP 等协议组成
kubernetes中的underlay network
在kubernetes中,underlay network 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是通过将宿主机作为路由器设备,Pod 的网络则通过学习成路由条目从而实现跨节点通讯。
图:underlay network topology in kubernetes
这种模型下典型的有 flannel 的 host-gw 模式与 calico BGP 模式。
flannel host-gw [1]
flannel host-gw 模式中每个Node需要在同一个二层网络中,并将Node作为一个路由器,跨节点通讯将通过路由表方式进行,这样方式下将网络模拟成一个underlay network。
图:layer2 ethernet topology
Source:https://www.auvik.com/franklyit/blog/layer-3-switches-layer-2/
Notes:因为是通过路由方式,集群的cidr至少要配置16,因为这样可以保证,跨节点的Node作为一层网络,同节点的Pod作为一个网络。如果不是这种用情况,路由表处于相同的网络中,会存在网络不可达
Calico BGP [2]
BGP(Border Gateway Protocol)是去中心化自治路由协议。它是通过维护IP路由表或’前缀’表来实现AS (Autonomous System)之间的可访问性,属于向量路由协议。
图:BGP network topology
Source:https://infocenter.nokia.com/public/7705SAR214R1A/index.jsp?topic=%2Fcom.sar.routing_protocols%
与 flannel 不同的是,Calico 提供了的 BGP 网络解决方案,在网络模型上,Calico 与 Flannel host-gw 是近似的,但在软件架构的实现上,flannel 使用 flanneld 进程来维护路由信息;而 Calico 是包含多个守护进程的,其中 Brid 进程是一个 BGP 的客户端 与路由反射器(Router Reflector),BGP 客户端负责从 Felix 中获取路由并分发到其他 BGP Peer,而反射器在BGP中起了优化的作用。在同一个IBGP中,BGP客户端仅需要和一个 RR 相连,这样减少了AS内部维护的大量的BGP连接。通常情况下,RR 是真实的路由设备,而 Bird 作为 BGP 客户端工作。
图:Calico Network Architecture
Source:https://www.cisco.com/c/en/us/td/docs/dcn/whitepapers/cisco-nx-os-calico-network-design.html
IPVLAN & MACVLAN [4]
IPVLAN 和 MACVLAN 是一种网卡虚拟化技术,两者之间的区别为, IPVLAN 允许一个物理网卡拥有多个IP地址,并且所有的虚拟接口用同一个MAC地址;而 MACVLAN 则是相反的,其允许同一个网卡拥有多个MAC地址,而虚拟出的网卡可以没有IP地址。
因为是网卡虚拟化技术,而不是网络虚拟化技术,本质上来说属于 Overlay network,这种方式在虚拟化环境中与Overlay network 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将Pod的网络拉平到Node网络同级,从而提供更高的性能、低延迟的网络接口。本质上来说其网络模型属于下图中第二个。
- 虚拟网桥:创建一个虚拟网卡对(veth pair),一头栽容器内,一头栽宿主机的root namespaces内。这样一来容器内发出的数据包可以通过网桥直接进入宿主机网络栈,而发往容器的数据包也可以经过网桥进入容器。
- 多路复用:使用一个中间网络设备,暴露多个虚拟网卡接口,容器网卡都可以介入这个中间设备,并通过MAC/IP地址来区分packet应该发往哪个容器设备。
- 硬件交换,为每个Pod分配一个虚拟网卡,这样一来,Pod与Pod之间的连接关系就会变得非常清晰,因为近乎物理机之间的通信基础。如今大多数网卡都支持SR-IOV功能,该功能将单一的物理网卡虚拟成多个VF接口,每个VF接口都有单独的虚拟PCIe通道,这些虚拟的PCIe通道共用物理网卡的PCIe通道。
图:Virtual networking modes: bridging, multiplexing and SR-IOV
Source:https://thenewstack.io/hackers-guide-kubernetes-networking/
在kubernetes中 IPVLAN 这种网络模型下典型的CNI有,multus 与 danm。
multus
multus 是 intel 开源的CNI方案,是由传统的 cni 与 multus 组成,并且提供了 SR-IOV CNI 插件使 K8s pod 能够连接到 SR-IOV VF 。这是使用了 IPVLAN/MACVLAN 的功能。
当创建新的Pod后,SR-IOV 插件开始工作。配置 VF 将被移动到新的 CNI 名称空间。该插件根据 CNI 配置文件中的 “name” 选项设置接口名称。最后将VF状态设置为UP。
下图是一个 Multus 和 SR-IOV CNI 插件的网络环境,具有三个接口的 pod。
- eth0 是 flannel 网络插件,也是作为Pod的默认网络
- VF 是主机的物理端口 ens2f0 的实例化。这是英特尔X710-DA4上的一个端口。在Pod端的 VF 接口名称为 south0 。
- 这个VF使用了 DPDK 驱动程序,此 VF 是从主机的物理端口 ens2f1 实例化出的。这个是英特尔® X710-DA4上另外一个端口。Pod 内的 VF 接口名称为 north0。该接口绑定到 DPDK 驱动程序 vfio-pci 。
图:Mutus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overlay and SR-IOV
Source:https://builders.intel.com/docs/networkbuilders/enabling_new_features_in_kubernetes_for_NFV.pdf
Notes:terminology
- NIC:network interface card,网卡
- SR-IOV:single root I/O virtualization,硬件实现的功能,允许各虚拟机间共享PCIe设备。
- VF:Virtual Function,基于PF,与PF或者其他VF共享一个物理资源。
- PF:PCIe Physical Function,拥有完全控制PCIe资源的能力
- DPDK:Data Plane Development Kit
于此同时,也可以将主机接口直接移动到Pod的网络名称空间,当然这个接口是必须存在,并且不能是与默认网络使用同一个接口。这种情况下,在普通网卡的环境中,就直接将Pod网络与Node网络处于同一个平面内了。
图:Mutus networking Architecture overlay and ipvlan
Source:https://devopstales.github.io/kubernetes/multus/
danm
DANM是诺基亚开源的CNI项目,目的是将电信级网络引入kubernetes中,与multus相同的是,也提供了SR-IOV/DPDK 的硬件技术,并且支持IPVLAN.
Overlay Network Model
什么是Overlay
叠加网络是使用网络虚拟化技术,在 underlay 网络上构建出的虚拟逻辑网络,而无需对物理网络架构进行更改。本质上来说,overlay network 使用的是一种或多种隧道协议 (tunneling),通过将数据包封装,实现一个网络到另一个网络中的传输,具体来说隧道协议关注的是数据包(帧)。
图:overlay network topology
常见的网络隧道技术
- 通用路由封装 ( Generic Routing Encapsulation ) 用于将来自 IPv4/IPv6的数据包封装为另一个协议的数据包中,通常工作与L3网络层中。
- VxLAN (Virtual Extensible LAN),是一个简单的隧道协议,本质上是将L2的以太网帧封装为L4中UDP数据包的方法,使用 4789 作为默认端口。VxLAN 也是 VLAN 的扩展对于 4096(212 位 VLAN ID) 扩展为1600万(224 位 VNID )个逻辑网络。
这种工作在 overlay 模型下典型的有 flannel 与 calico 中的的 VxLAN, IPIP 模式。
IPIP
IP in IP 也是一种隧道协议,与 VxLAN 类似的是,IPIP 的实现也是通过Linux内核功能进行的封装。IPIP 需要内核模块 ipip.ko
使用命令查看内核是否加载IPIP模块lsmod | grep ipip
;使用命令modprobe ipip
加载。
图:A simple IPIP network workflow
Source:https://ssup2.github.io/theory_analysis/IPIP_GRE_Tunneling/
Kubernetes中 IPIP 与 VxLAN 类似,也是通过网络隧道技术实现的。与 VxLAN 差别就是,VxLAN 本质上是一个 UDP包,而 IPIP 则是将包封装在本身的报文包上。
图:IPIP in kubernetes
图:IPIP packet with wireshark unpack
Notes:公有云可能不允许IPIP流量,例如Azure
VxLAN
kubernetes中不管是 flannel 还是 calico VxLAN的实现都是使用Linux内核功能进行的封装,Linux 对 vxlan 协议的支持时间并不久,2012 年 Stephen Hemminger 才把相关的工作合并到 kernel 中,并最终出现在 kernel 3.7.0 版本。为了稳定性和很多的功能,你可以会看到某些软件推荐在 3.9.0 或者 3.10.0 以后版本的 kernel 上使用 VxLAN。
图:A simple VxLAN network topology
在kubernetes中vxlan网络,例如 flannel,守护进程会根据kubernetes的Node而维护 VxLAN,名称为 flannel.1
这是 VNID,并维护这个网络的路由,当发生跨节点的流量时,本地会维护对端 VxLAN 设备的MAC地址,通过这个地址可以知道发送的目的端,这样就可以封包发送到对端,收到包的对端 VxLAN设备 flannel.1
解包后得到真实的目的地址。
查看 Forwarding database 列表
1 |
|
图:VxLAN in kubernetes
图:VxLAN packet with wireshark unpack
Notes:VxLAN使用的4789端口,wireshark应该是根据端口进行分析协议的,而flannel在linux中默认端口是8472,此时抓包仅能看到是一个UDP包。
通过上述的架构可以看出,隧道实际上是一个抽象的概念,并不是建立的真实的两端的隧道,而是通过将数据包封装成另一个数据包,通过物理设备传输后,经由相同的设备(网络隧道)进行解包实现网络的叠加。
weave vxlan [3]
weave也是使用了 VxLAN 技术完成的包的封装,这个技术在 weave 中称之为 *fastdp (fast data path)*,与 calico 和 flannel 中用到的技术不同的,这里使用的是 Linux 内核中的 openvswitch datapath module,并且weave对网络流量进行了加密。
图:weave fastdp network topology
Source:https://www.weave.works/docs/net/latest/concepts/fastdp-how-it-works/
Notes:fastdp工作在Linux 内核版本 3.12 及更高版本,如果低于此版本的例如CentOS7,weave将工作在用户空间,weave中称之为 sleeve mode
Reference
[1] flannel host-gw
[2] calico bgp networking
[3] calico bgp networking
[4] sriov network
[5] danm
作者:Cylon